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下午好,我是娄底市广播电视台记者谭强。
这个夏天,对于我们娄底来说,注定是一个不平常的季节。6月底至7月初,一场罕见的特大洪灾,肆虐着湘中娄底。灾情就是命令,水场就是战场。在抗洪大军中,有一支由我们广电记者组成的特殊队伍。洪峰来袭,我们闻险而动,逆水而行,哪里有险情,我们就出现在哪里,我们用笔和镜头,记录下了2017年娄底抗洪救灾的全景画卷。
【抢险实况画面】
这是7月1日上午9:00,同事肖璐在娄底经开区冠曹居委会拍摄的画面。当时,武警消防官兵、当地干部和民兵应急分队正在展开一场特殊的救援。搭乘村民周雪亮一家人的冲锋舟,被急流冲向墙壁。肖璐在现场记录了抢险队经历生死惊魂的这一刻。
这是7月1日上午11点,我和同事田应发,采访拍摄的涟钢跨河燃气管道的险情,当时洪水已经漫过管道,上游冲下来的漂浮物撞击燃气管道砰砰作响,市委副书记、市长杨懿文在现场进行紧急处置:要求立刻切断燃气供应,封闭险情地段,紧急调配警力,疏散周边的群众。他还通过微信工作群向涟水河上游各乡镇通告险情并发出指令:严防船只和大的物品冲入河道,给下游燃气管道造成危害。下午3:30燃气管道因经受不住洪水的冲击被冲垮,因为前期预防和处置得力,垮塌的管道没有对下游桥梁造成危害,更没有人员伤亡。
这是7月1日下午4:30,同事张震拍摄的画面,市委书记李荐国在娄星区黄泥塘街道办事处涟滨村指挥救援,转移被困群众。李书记得知由于冲锋舟不够,只救出了13位被困群众,还有37位村民没有转移出来,李书记当即联系娄底军分区加派冲锋舟,并请求省里增援设备。晚上7点,50位村民全部得到安全转移。
这是7月1日晚上,同事肖伟煌在新化资江河堤上拍摄的画面,当时,干部群众冒雨加筑防洪堤,抢修防汛生命线。
这一天,《娄底新闻联播》所有记者都奔赴在抗洪抢险的第一线,当天共播出相关稿件13条。在之后的几天时间里,大家奔赴全市各地挖掘抗洪抢险背后的典型事迹,我们完成对上报道稿件15条,其中央视播出3条。截止到今天,《联播》共播出救灾与重建稿件100多条。
沉甸甸的新闻背后,不知发生了多少鲜为人知的故事。7月2日晚上10:00至3日凌晨两点,资水洪峰过境冷水江和新化,我们在新闻中看到了成千上万的党员干部、武警官兵和群众众志成城坚守大堤的画面,这是同事颜文辉和陈舒彦通宵达旦在资江大堤上赶出来的稿件。颜文辉说,快50岁的人熬一宿通宵感觉有点吃力,但作为记者,就该到鲜活的现场去。
在这次洪灾中,同事严智驹老家的房子,因山体滑坡损坏严重,家人无家可归,严智驹却一直坚守在抗洪抢险报道的第一线,三天后才赶回老家。严智驹说,自己不仅是记者,还是党员,就必须冲锋在前。
今年是我从事新闻工作的第七年,在这七年中,我参加过两次党代会和七次“两会”的采访报道,担任过三位主要领导的专职记者;在这七年中,无数次在凌晨两点爬起来做生猪私屠滥宰的调查采访;在这七年中,我在控违拆违的采访中,受过违建业主的威胁,他们甚至还抢砸过我的摄像机,这些都是我记者职业生涯中印象深刻的采访片段。而今年的抗洪抢险,它成为我记者职业生涯中刻骨铭心的记忆!
七年的风雨兼程,我头上的白发由一根到两根到三根到现在的随处可见,但我无怨无悔!我见证了娄底的发展,娄底见证了我的成长,大家都说工作和感情一样,有七年之痒,但我始终对记者这个职业如初恋,因为我美好的青春都绽放在新闻路上!
责任编辑:姜友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