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专题集合 > 专题活动

我为“土记者”代言

2017-08-01 16:38 娄底新闻网 田园

下载新娄底APP

一 分享 一
一 评论 一

大家好!这是我今年参加全省“幸福新湖南”征文大赛的获奖证书,我今天把它秀出来,不是为了炫耀,而是这份荣誉的背后隐藏着一名乡村“土记者”成长的故事。

三年前,正在国外工作的我在一番艰难的考量后,接受了退伍安置,在曾国藩故里荷叶镇担任了一名农村基层干部,这如同我的姓名一样:回归乡土,绽放田园。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残酷。刚到荷叶镇工作时,我虽有万丈雄心,但却常常因不懂农村工作而苦恼。幸好一次偶然的机会,镇领导安排我写一份工作报告,在得到他的充分认可后,把我调到荷叶镇文广站,正式成为一名乡村“土记者”。

乡镇的基础条件差,身边没有引路的师傅,这对于一个连“五个W”是什么都搞不清的我来说,无疑是最为头疼的事。为此,我自费从网上购买各种新闻采访和写作的专业书籍开展自学,也无数次奔波六十公里,将采写的“豆腐块”送到县里的媒体,只为了能让专业的媒体编辑面对面的教我两招。我坚信“跟着宣传部,获得知名度”将成为现实;我坚信,新闻宣传将是我人生经历最宝贵的积累。随后的时间里,我为荷叶镇创办了官方微信公众号,在各级媒体上的发稿量节节攀升。特别是我为弱势群体的报道,在为他们的生活带去更多阳光的同时,也为我带来了更多的希望和力量。

在我负责联系工作的村里,有一位贫困户叫龙宗友,今年65岁,因为家境贫困,他的妻子已经整整出走23年,儿子也离家10年,只有他孤身一人守着一栋连大门都没有的破烂土砖屋过日子。因为龙宗友没文化、没存款且体弱多病,平日里,他只能到处打点零工,种点油茶籽,甚至到处拾荒以维持生计,于是他成为了精准扶贫中社保兜底的那类人群。

人生到了这样的地步,龙宗友自感百念俱灰。去年当我们告诉他建房会有补贴时,他起初也是无动于衷,因为一是自己缺钱,二是担心就算建好了房子,家人也不会回来陪他过晚年生活。后来,经过我们反复做工作,一方面帮他筹资建房,另一方面为他争取到了一些林业种植补贴,并专门安排农业专家指导,让他又扩种了2亩油茶籽,并引导和扶持他承包村里的鱼塘。去年,建筑面积100平方米的新房子顺利竣工并通过验收,龙宗友在亲朋好友及乡镇领导的帮忙下,开心地搬进了新房,并且还添置了电视,冰箱等家用电器。

今年春节期间,儿子龙志丹闻讯从外地回家,当他目睹干净整洁的新房子和家庭环境的改变后,高兴地合不拢嘴,不仅留下来陪着龙宗友热热闹闹地过了一个愉快温馨的春节,而且还打算愿意留在家乡一边学习驾驶,考取驾驶证当司机,一边照顾父亲。现在的龙宗友对晚年生活充满希望,他和我说:“我现在已经建好了房子,儿子也回来陪我了,只希望老婆也能早日回家,我们一家三口重新团圆。”我把他的故事写成了这篇征文,希望可以让他的妻子在知道家庭的改变后,早日回家团圆,而且通过媒体的传播,可以让更多像龙宗友这样的家庭重新团聚。

幸福真是来得这么突然,虽然这篇征文只获得二等奖,但因为有了它,我有幸被红网双峰分站相中,开始从事更专业的新闻工作。而更加幸福的是,就在前两天,龙宗友的妻子通过多方联系,已经回家探亲了,我相信属于他们的幸福日子也不远了!

这就是我要和大家分享的故事,其实在我的身边,有的同事通过新闻替性命垂危的白血病孩子找到了骨髓匹配的捐献者,挽救了幼小的生命;有的同事通过新闻为讨薪未果的农民工追回了辛苦一年的血汗钱;还有的同事通过新闻为贫困户们滞销的农产品打开了销路,带领大家脱贫致富……在这些故事里,新闻无时无处不在绽放着独特的艺术魅力。

回首过去,似乎我已经成功地从一名“土记者”进行了“华丽”蜕变,每天穿梭于漂亮的厅堂,面对的是“高官达贵”。然而,当夜深人静伏案疾笔休息时,当按捺住内心的小得意,开展扪心三问时:“土记者真的过时了吗?土记者的根在哪儿?土记者能够拥有明天吗?”……思绪万千,却让人豁然开朗:“用笔端亲吻大地,用脚步丈量世界”这是每一名新闻工作者永恒的主题,脚下这片深爱的田园就是每一名“土记者”的力量之源,发展之基,它坚定着我一直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的信心。我荣幸是一名永不停歇的“土记者”,我为“土记者”代言!

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姜友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