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大家眼中的谢记者,现在,我是23名的贫困学生的“谢阿姨”。首先和大家分享我和搭档一起走访受助学生的故事。
6月17日,天气有些闷热。中午一点半,我们走访了蛇形山镇龙潭江村的一户贫困孩子后,往洪山殿镇油铺村赶。由于路况不熟悉,导航也不给力,原计划半小时的路程折腾了近3小时。4点25分,车刚一拐进油铺村,就看到这孩子和妈妈像电线杆似的杵在路口张望。和他们一起走进家里,孩子就赶紧开始写作业,妈妈拘谨地我们和聊着家里的情况。在聊到孩子的性格稍显内向时,妈妈告诉我们,孩子从接到我的出发电话后就往村口赶,连已上桌的饭菜都没顾上吃。孩子却抬头看着我,笑着说“我不饿,真的,阿姨,我不饿”。我下意识的看了一下手表,5点过10分。我忽然明白,这一刻,至少是在这一刻,孩子需要我。
有社会学家统计分析,青年男女间的热恋周期不会超过18个月,支撑到白头到老的力量,往往是互相需要,直至谁也离不开谁。在一个生态系统中,需要才是最稳定的关系。一点多巴胺的分泌、一点点鸡血的刺激,是维持不了多久的。需要,才是最长情的告白!
我想到了曾为受助者的我。2000年11月16日,李大剑叔叔带着新书包和文具,还要拿300块钱给我。可胆小的我不敢接,不敢对对叔叔说一声谢谢,甚至我还自卑地别过头去。但叔叔知道,我需要他。他拉着我的手说,“叔叔不图你任何回报,也不需要你记得我。只希望你努力学习,以后有能力了记得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在叔叔的关心帮助和鼓励下,我不仅成为了一名奔赴在基层一线的记者,还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我一直记着那句话,“帮助需要帮助的人”。8年了,我一直行走在扶贫助学的路上,特别开心的是今年我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了。2月份以来,我已成功争取到了在北京、深圳、广州、宁夏、苏州等地的双峰籍在外人士的爱心资助,目前资助金额已突破了15万元,共有23个孩子得到了长期资助,28个孩子得到了一次性资助。
今天,油铺村这孩子不就是和当初的我一样吗?一样地胆小到不敢催问我们到了哪里?一样地自卑到像“傻子”似的忍住饥饿坚持在太阳下苦苦等待。但是,我知道,我更相信,他一定和当初的我一样在为了希望不断地努力着。我自顾自的理解为,我也很需要孩子们,需要他们努力学习,需要他们常怀感恩之心,需要他们以后成为了我们口中的“在外人士”时,还记得咱们的大双峰,常回家看看,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据说现在不少三甲医院增设了老年心理门诊,主要就诊对象是退休人员,主诉症状是寂寞空虚冷,不再被需要。在年少时我需要李大剑叔叔,现在23名贫困学生需要“谢阿姨”。其实,我更需要在座各位,需要您参与到助学中来。
不管是爱人还是同道中人,我一直向往的姿态是:携手同行,步调一致,可拥可立。长征时红二、六军团出发地桑植有一首民歌流传至今---《马桑树儿搭灯台》。马桑和灯台原本都是树,在山中长着长着,就会互为藤蔓,两相依偎,不再分离。彼此需要是一种莫大的幸福!愿大家都加入进来,共同成长!我相信,未来,我们一定能走很远,很远……
责任编辑:姜友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