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题集合 娄底创新开放大讨论 大讨论内容

刘朝阳:让创新成为娄底最鲜明的品格

2017-07-24 16:41 娄底新闻网 刘朝阳

日新之谓盛德。创新兴,则国家兴;创新旺,则城市旺。

创新是人类文明的刻度,是历史进步的阶梯,是城市变化的源泉。放眼世界,经济几何中心的几度迁移,背后的重要力量是创新;打量周边,毗邻而立的长株潭衡,领跑的重要基础也是创新。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娄底要脱贫攻坚、转型升级、争先创优,建设富饶美丽健康祥和新娄底,惟有高举创新开放大旗,用应有的责任与担当,将娄底涂抹出一抹最亮丽的创新底色,让创新成为娄底最鲜明的品格。具体而言,娄底要成为创新型的城市,应该将“科技创新、产品创新、文化创新、管理创新”四驾马车同时发力,同调发声,同频共振,让创新之花开满湘中大地,让创新之果挂满娄底枝头。

一、发力科技创新,做好“四轮驱动”

一是建构科技创新平台。我们要披荆斩棘,积极运作,争取一批“国字号”“省字号”创新平台落户娄底。近期主要是加快对接国家实验室、重大科技工程、重大科技项目的建设与落地。娄底经开区和万宝新区宜将中期目标放在国家级高新区和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创建上,实现娄底零的突破。二是培育科技创新人才。以“亿元人才引进工程”为契机,加大对娄底科技创新人才引进和本土创新人才培育的实施力度,以小博大,以点带面,以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势。三是壮大科技创新主体。通过产学研的立体合作,抓大抓实抓强一批科技创新主体,与一批创客空间、创新创业中心、新兴产业“双创”空间既遥相呼应,又同声呼吸。四是转化科技创新成果。关键是打通好科技成果的转化通道,架构好互联、互动、互补的技术市场体系。尤其是加强世界科技源头与创新高地的对接,推动国际先进科技资源向娄底聚集。

二、发力产品创新,实现“三个转变”

一是由“娄底产品”向“娄底品牌”转变。深入实施质量强市战略,逐步将一些有潜力的产品,打造成响当当的品牌,最终培育出一批如“华菱”“五江”等拥有核心竞争力、高附加值的知名品牌。二是由“娄底制造”向“娄底智造”转变。娄底企业要由模仿制造转变为自主创造,进而转变为高端智造。打造出一批三讯、电将军、创一电子,让“娄底智造”深深地镌刻在这片热土上。三是由“执行标准”向“制定标准”转变。这是一种美好愿望,也是一种目标追求,更是一种话语体现。娄底产品创新的最高等级,若用一种缩影来描述,就是企业能够成为行业标准的起草单位,成为这个行业标准的制定者。期待娄底有更多的企业梦想成真。

三、发力文化创新,打造“四型文化”

一是打造智慧型文化。文化创新,靠智慧引领;文化等级,靠智慧支撑。发力文化创新,应将娄底文化留下智慧的烙印,不断由先进走向更先进。二是打造包容型文化。一个地方、一座城市、一个群体,对失败的宽容度,直接决定着创新的成功率。要摈弃“成王败寇”的思维。其他创新如此,文化创新更是如此。三是打造特色型文化。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地域的才是永恒的。我们应把娄底的梅山文化、蚩尤文化、药王文化、耕读文化、血性文化深度挖掘,细致打磨,立体渗透,整体推介。四是打造开放型文化。文化需要不断补充新鲜血液。娄底文化从本质上属于湖湘文化,我们应吸纳中原文化、高原文化、草原文化、大河文化、海洋文化,兼收并蓄,为己所用,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创造力和文化软实力。

四、发力管理创新,实现“三个加强”

一是加强政府管理创新。具体要加大简政放权,推进政务公开,树立民本理念,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打造阳光政府、服务型政府。当前,建议政府对娄底城区区划调整、城市功能定位、城市未来走向,加大引领力度;对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重大项目落地、改变城市格局的重大事项,加大抓总的力度;对城投、创投、文旅投、交投等投资主体,加大管理力度,使资金真正用在刀刃上。二是加强社会管理创新。对娄底而言,重点是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尤其是加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和安全生产管理,健全群众利益诉求表达,使社会更加公平、正义和安全。三是加强企业管理创新。娄底的企业要紧盯同行业中管理的佼佼者,消化先进的管理模式,在借鉴中提升管理空间,优化管理环境,总结出适合自己的行之有效的企业管理创新办法。以企业管理创新,带动企业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和产品创新。

有人说,创新是一场没有终点的寂寞长跑。在创新的道路上,我们既要甘于寂寞长跑,也要善于跟进快跑;既要时时脚踏实地,也要视情凌波微步。以“计利当计天下利”的豪迈格局,以“千磨万击还坚劲”的持久绵力,以“绝知此事要躬行”的探索精神,促进更多的娄底人释放创新智慧,让创新的元素充盈娄底,让创新的魂魄深入骨髓,让创新成为娄底最鲜明的城市品格。

(作者系娄底市委政研室副主任)

责任编辑:姜友富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