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专题集合 > 娄底交通 > 交通风采

【新春走基层】孙水河上的摆渡人

2014-02-12 17:40 娄底新闻网 谭卫丰 彭敏

下载新娄底APP

一 分享 一
一 评论 一

娄底新闻网讯(记者 谭卫丰 彭敏)俗语说,“宁隔千山,不隔一水”。50多米宽的孙水河将娄底城区与富冲等几个村庄“一分为二”,据当地村民回忆,自有村落以来,河上就没有桥梁,两岸的居民要靠乘坐小船来往于河的两岸,这样的历史的已经延续了一百多年。

在这条被称为娄底的“母亲河”上,出现了一群特殊的人,他们风里来雨里去,搭起了河面上移动的“桥梁”,他们便是摆渡人。2月11日,记者来到位于孙水公园深处的付公渡,探访了坚守在那里的已经年过花甲的摆渡人——王康兴,倾听他与河水、渡船、缆绳的零碎回忆和感人故事。

对于许多摆渡人来说,今年已经60岁的王康兴还只是一个“新手”。从去年3月18日接手渡船算起,他的工作经历还没有一年。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每天和缆绳、滑棍打交道的他,厚实的手掌上磨出了不少茧。为此,他特意买来了白色的纱手套戴,这样既保护手掌,冬天还可以保暖。

“摆渡很辛苦,每天都要起早贪黑,把村民安全地送过去,接回来。”王康兴说,“人最多的时候,每天往返两岸上百次,正月里,过河的人还算是少的”。他告诉记者,河对岸就住了1000多人,无论是上班、进城,还是到孙水公园散步都是坐船,自己每天至少要划好几十趟。

有些村民做的是清洁工作,凌晨三点多就得去上班,走路去起码需要一个小时的时间,而坐船只需要两三分钟,所以大家常常从付公渡“抄近路”。为了方便村民,王康兴干脆将家安在了船上,用木板在船头隔出一个三平米不到的小阁楼作为卧室。由于空间很窄,加之又没有电灯,每次上床睡觉都只能猫着身子,打着手电筒进去。由于变天,加之又在河边,船上气温很低,王康兴找来薄膜纸在四周围上一圈,为卧室加上一层御寒保温的“防护层”。

责任编辑:谭卫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