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题集合 环境保护 环保知识

生态和生态经济

2013-03-27 14:57 娄底新闻网 娄环宣

1、生态理论知识

生态理论知识:生态学是一门联结生命、环境和人类社会的有关可持续发展的系统科学。也是一门认识天人关系的系统哲学,改造自然的系统工程学和欣赏自然的系统美学。生态学包括自然生态学和人类生态学。人类生态学是研究人类活动与其生存和发展环境之间关系的一门系统科学。这里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生态学被认为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论基础。

生态控制论原理:

(一)开拓适应原理:任一企业,地区或部门的发展都有其特定的资源生态位。成功的发展必须善于拓展资源生态位和调整需求生态位,以改造和适应环境。只开拓不适应缺乏发展的稳度和柔度;只适应不开拓缺乏发展的速度和力度;复合生态系统的发展初期需要开拓与发展环境,速度较慢;继而最适应环境,呈指数式上升;最后受环境容量或瓶颈的限制,速度放慢,越接近某个阈值水平,其速度越慢,系统呈S型增长。但人能改造环境,扩展瓶颈,系统又会出现新的S型增长,并出现新的限制因子或瓶颈。复合生态系统正是在这种不断逼近和扩展瓶颈的过程中波浪式前进,实现持续发展的。

(二)竞争共生原理:系统的资源承载力、环境容纳总量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是恒定的,但其分布是不均匀的。差异导致竞争,竞争促进发展。优胜劣汰是自然及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任一系统都有某种利导因子主导其发展,都有某种限制因子抑制其发展;资源的稀缺性导致系统内的竞争和共生机制。这种相生相克作用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增强系统自生活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缺乏其中任何一种机制的系统都是没有生命力的系统。

(三)连锁反馈原理:复合生态系统的发展受两种反馈机制所控制,一种是作用和反作用彼此促进,相互放大的正反馈,导致系统的无止境增长或衰退;另一种是作用和反作用彼此抑制,相互抵消的负反馈、使系统维持在稳态附近。正反馈导致发展或衰退,负反馈维持稳定。系统发展的初期或崩溃期一般正反馈占优势,晚期负反馈占优势。持续发展的系统中正负反馈机制相互平衡。

(四)乘补协同原理:当整体功能失调时,系统中某些组分(如人体内的癌细胞)会乘机膨胀成为主导组分,使系统歧变;而有些组分则能自动补偿或代替系统的原有功能,使整体功能趋于稳定。系统调控中要特别注意这种相乘相补的协同作用。要稳定一个系统时,使补胜于乘;要改变一个系统时,使乘强于补。

(五)循环再生原理:世间一切产品最终都要变成其功能意义上的废物,世间任一“废物”必然是对生物圈中某一生态组分或生态过程有用的“原料”或缓冲剂;人类一切行为最终都要反馈到作用者本身。物资的循环再生和信息的反馈调节是复合生态系统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因。

(六)多样性主导性原理:系统必须有优势组分和拳头产品为主导,才会有发展的实力;必须有多元化的结构和多样化的产品为基础,才能分散风险,增强稳定性。主导性和多样性的合理匹配是实现持续发展的前提。

(七)生态发育原理:发展是一种渐近的有序的系统发育和功能完善过程。系统演替的目标在于功能的完善,而非结构或组分的增长;系统生产的目的在于对社会的服务功效,而非产品的数量或质量。

(八)最小风险原理:系统发展的风险和机会是均衡的,大的机会往往伴随高的风险。强的生命系统要善于抓住一切适宜的机会,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甚至对抗性、危害性的力量为系统服务,变害为利;善于利用中庸思想和半好对策避开风险、减缓危机、化险为夷。

2、生态工业示范区有什么特点?

(1)不同产业或企业间存在着物质和能量的关连和互动关系,这种关连和互动构成了各产业或企业间的工业生态链或生态网络,从而形成生态工业体系。

(2)在工业生态链或工业生态网络中,物质和能量逐级传递,并实现闭路循环,不向体系外排出废物。

(3)可以实现区域性的清洁生产和区域性的经济规模化发展。

(4)区域内资源、信息共享,克服了线性经济发展模式中,企业的生产各自为阵、信息不畅通的弊端。

(5)生态工业示范区不受地域的限制,也没有明确的地域界线,只要存在工业生态关系,这个企业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可成为生态工业系统中的一个环节。

(6)生态工业示范区不单纯着眼于经济的发展,而是着眼于工业生态关系的连接,把保护环境融合于经济活动过程中,实现了环境与经济的统一和协调发展。以上特点都是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所不具有的。因此,在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基础上推进生态工业示范区建设将使两区更具活力和发展前景。

3、什么是生态农业

据农业专家解释,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生态农业是一个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将农业生态系统同农业经济系统综合统一起来,以取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整体效益。它也是农、林、牧、副、渔各业综合起来的大农业,又是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综合起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农业。

生态农业要求农业发展同其资源、环境及相关产业协调发展,强调因地、因时制宜,以便合理布局农业生产力,适应最佳生态环境,实现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农业能合理利用和增殖农业自然资源,重视提高太阳能的利用率和生物能的转换效率,使生物与环境之间得到最优化配置,并具有合理的农业生态经济结构,使生态与经济达到良性循环,增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生态农业建设的主要内容有:通过调查统计掌握生态与经济的基本情况,进行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诊断和分析,进行生态农业区划和农业生态系统的工程优化设计;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农业经济结构;优先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工程,合理利用与增殖农业资源,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按照生态学原理和农业生态工程方法,从当地资源与生态环境实际出发,设计与实施适宜的生态农业模式;发展太阳能利用、小型水利水电、风力发电、沼气等清洁能源;使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对其进行多层次综合、循环利用,实现无污染的清洁生产;对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进行科学调控,实行现代集约化经营管理等。

4、什么是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就是按照生态学原理来规划、组织和进行农业生产。具体的讲就是农业生产主要或完全依靠生物生产的有机物来提高农作物产量,通过按生态,应用现代化技术,在有效提高生产力的同时,促进资源和环境良性循环的形成,从而获得生产发展、生态环境保护、能源再生利用、经济效益四者统一的效果。

生态农业必须合乎下列这样一些最基本的生态学要求:一是生产结构的确定,产品布局的安排等都必须切实做到因地制宜,和当地的环境条件相匹配;二是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不能超过资源的可更新能力;三是在能量和物质的利用上,要做到有取有补,维护生态平衡;四是在利用可更新自然资源的同时,要注意抚育和增殖自然资源,使整个生产发展走向良性循环;五是不使用基因作物;六是拒绝化肥、农药和辐射技术;七是实行作物轮作,饲养也必须用生态农产品做饲料,禁止对牲畜注射激素和抗菌素。

生态农业是全面规划、相互协调的整体农业。生态农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着眼于系统的整体功能。

5、什么是无公害农产品?

通过引用无公害的技术进行生产,经专门机构监测认定,使用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的产品属于无公害农产品。广义的无公害农产品包括:有机食品、生态食品、绿色食品、健康食品、自然农法食品等。特指的无公害农产品是农业部环能司开展研究的、经无公害农产品管理机构审定、许可使用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的安全、优质,面向大众消费的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目前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有两大类型:完全不施用农药、化肥等农用化学物质而生产出来的无公害农产品。限量、限时使用少量农药、化肥的无公害农产品。

责任编辑:吴娜君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