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全国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论坛上,新化县获评“全国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示范典型案例”。这不仅是对新化县在乡村振兴中积极实践的充分肯定,更是对娄底市近年来扎实推进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成效的有力印证。
深耕红色沃土,让革命记忆“活”起来
娄底是一片饱含革命精神的红色热土,中共早期杰出领导人蔡和森、国际主义战士罗盛教等英雄人物皆出于此。深厚的红色底蕴,成为娄底推进老区振兴最珍贵的精神财富与内生动力。
近年来,娄底以高度的历史自觉和政治担当,系统推进红色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强化统筹管理与跟踪问效,让红色遗存“重焕光彩”:梓门桥街埠头省委旧址修复与旅游开发有序推进,蔡和森蔡畅故居周边环境持续优化,铜梁村农会旧址陈列展陈提升完成,奉家镇红二军团司令部旧址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琅塘镇党史陈列馆、中共锡矿山特别支部等修缮工程扎实推进……一系列务实举措,不仅守护了革命历史的物质载体,更让红色基因有了可触摸、可感知的传承空间。

图为奉家镇红二军团司令部旧址

图为蔡和森蔡畅故居
赓续精神血脉,让老区故事“响”起来
保护是为了更好地传承。娄底市多维发力,推动老区精神“声入人心”。深入普查挖掘红色地名资源,开展“保护地名文化 留住乡愁记忆”主题故事征集,广泛发动专家学者和基层群众,从口述历史中丰富故事细节,让红色记忆更加丰满立体。在省、市主流媒体平台开设“娄底地名故事”专栏,以图文、视频等形式讲述地名背后的红色历程,总点击量超220万人次,成功将静态地名转化为具有传播力的红色文化符号。
同时,市、县两级统筹推进革命老区发展史编纂工作,《娄底市革命老区发展史》入选全市优秀社科普及作品库。宣传阵地持续巩固,如冷水江市老促会编印的《冷水江革命老区》已连续出刊150余期,成为全省办刊历史最久、持续出版的县级老区内部刊物之一。

图为市、县两级革命老区发展史
精准施策赋能,让振兴之路“实”起来
红色是娄底的底色,发展是根本任务。娄底坚持精准施策,为老区振兴“强筋壮骨”。
在资金使用方面,科学安排老区转移支付资金,整合乡村振兴衔接资金,聚焦农村基础设施、人居环境整治与产业发展,确保资金精准投放、联农带农,让农民实实在在分享发展红利。
在产业培育方面,做好“地名+”文章,大力发展地理标志产品,打造了一批具有娄底特色的产业品牌:新化红茶、白溪豆腐、锁石油菜基地声名远扬,冷水江“水云峰黄桃”入选中国农业品牌,双峰“永丰辣酱”、涟源“桥头河萝卜”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新化黄精”入选农业农村部区域公用品牌,“紫鹊界梯田对话世界”案例被评为“中国好故事”国际传播精品……特色产业蓬勃发展,为老区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经济动能。
在文旅融合方面,整合红色文化、自然风光与人文资源,推动红色旅游提质升级。杏子铺双源村依托山斗冲地下党支部陈列馆,带动区域旅游发展,年接待游客超15万人次;双江乡新庄村以贺国中故居为核心,打造省级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和特色田园综合体。此外,创新举办娄底市首届银发经济消费节,设置革命老区绿色农产品展台,仅三天实现现场成交额2600余万元,探索出“银发经济”助力老区振兴的新路径。
“红色引领、精神铸魂、产业支撑、融合发展”——娄底打出的这套“组合拳”,印证了红色资源保护利用对激发内生动力的关键作用,彰显了老区精神在凝聚奋进力量中的深远意义,体现了精准施策对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实践价值。面向未来,娄底将继续高擎红色旗帜,不断拓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新路径,在迈向人民幸福安康的征程中,书写更加灿烂的发展新篇。(娄底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海波 通讯员 王晶晶 彭姣君)
一审:谭洲伟
二审:罗江
三审:刘辉煌
责任编辑:胡霞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