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专题集合 > 政协新闻

【连载丨解码娄商精神图谱】“双首”现象的文化解码

2025-11-12 10:32 娄底新闻网

下载新娄底APP

一 分享 一

娄商发展研究报告之解码娄商精神图谱

李德仁

解码娄商精神,探寻时代力量。源自湖湘沃土的娄商群体,以其韧、闯、义的鲜明特质,在商海沉浮中闯出一片天地。他们经世致用、崇德尚义、敢为人先、善作善成。解码其精神密码,不仅为致敬奋斗者,更为汲取这份源自实践、生生不息的力量,启迪当下与未来。近期,小编带您探寻娄商精神的深层脉动。以下为第四篇章《“双首”现象的文化解码》——

四、“双首”现象的文化解码

2006年至2010年,彭立珊连续五年位居胡润慈善榜榜首。2010年,他宣布将名下93亿港元资产纳入余彭年慈善基金会实现裸捐。

2011年,三一集团董事长梁稳根以700亿元财富首次登顶胡润百富榜,成为该年度中国首富。

图片1

彭立珊

图片2

梁稳根

首善、首富,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共同构成了当代娄商“经世致用、崇德尚义、敢为人先、善作善成”的立体形象。更为奇特的是,这个“双首”是从古连道故城的龙山脚下走出来的。以娄底一隅而“双首”并出,此现象即放眼全球全国,亦所仅见。

娄商“双首”现象——“首富”与“首善”并立,体现财富创造与回馈的高度统一。此现象并非商业与慈善的简单叠加,而是根植于湖湘文化,经由“士商”复合体长期淬炼,在当代社会结出的文明之果。解读彭立珊与梁稳根的共生轨迹,实则是探寻娄商文化赓续的核心密码。

明清以来,湖南形成了重实践、讲实效、忧国事的区域文化品格。宋明理学倡导“内圣外王”“格物致知”,王船山进一步提出“经世致用”,主张“理在气中”“知行合一”,反对空谈,强调学问、事功须服务现实。在此思想土壤中,娄底地区逐渐形成“士商”复合体模式,成为塑造娄商价值取向的关键机制。

中国古代的“士”,是中国社会极为独特的精英阶层。他们,在朝为官,是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在野为绅,是地方教化的领袖、学术思想的传播者;在途为商,是把“商”的职业和“儒”的伦理品质结合起来的市场活动主体,即“士魂商才”。娄底士子践行“学而优则仕”的深层动力,源于湖湘文化对宋明理学“修齐治平”理想与王夫之“经世致用”思想的融合。他们秉持“儒者之学,明体达用”的追求,借科举正途取得功名,完成从“士”到“仕”、从“学”到“绅”的身份转变,进而实现“修齐治平”的人生理想。在此过程中,罗泽南作为娄底士人的杰出代表之一,其思想主张进一步丰富了“经世”理念的内涵。他强调“义理”与“事功”不可偏废,主张为学须“体用兼备”,既重视心性修养,也讲求现实效用。罗泽南提出“修己治人,合一不二”,将理学修养与军政实践紧密结合,为后来湘军集团的兴起奠定了思想基础。他本人既是理学名儒,又是湘军创始人之一,其“以理学经世,以儒术治兵”的主张,深刻影响了诸多湖湘士人。曾国藩正发扬光大了湖湘学风中的经世精神,组建湘军,为具儒学背景的士人开辟了一条“学—士—仕”的现实发展通道。刘腾鸿、刘连捷、刘岳昭等杨家滩将领凭借军功崭露头角,正是这一“经世致用”精神的生动体现。他们在战后荣归乡里,不仅带回了官阶与声望,更传递了“经世”理念,激励后人追随效仿。在此脉络下,宋明理学中原本较为抽象的“义利之辨”,在经世致用的现实框架中得到了有效调适,促使这些士绅在追求功名的同时,兼顾道义原则与社会责任。他们凭借学识参与湘军、步入仕途,逐步积累政治与社会资本,形成学者素养与士绅担当的双重认同,自觉将个人命运与地方兴衰、国家命运紧密相连。

与个别商人将财富用于奢靡消费的“炫富”迥异,娄商,大多是就读过高等学府的学界骄子,或虽未曾踏入大学,也乐于投身社会实践,在“行万里路”这本无字大书中“读万卷书”,磨砺出对世道人情及经商管理上的深刻洞察。他们均具备积极入世、改造社会的儒者情怀,选择从商,不过是他们作为“士”的“修齐治平”的门径选择,与罗泽南的“儒术治兵”并无二致,其火热的情怀世界,却是作为“士”的认同。具士绅情怀的娄商以“兼济天下”为使命,将回馈桑梓视为荣耀与责任。其善行不是零散施舍,而是形成系统化、制度化的财富回馈机制。他们兴文重教,捐建书院,兴办义学,资助寒门,助印典籍,从根本上提升了地域的文化竞争力,更营造了崇文重教的社会氛围,为商业活动提供了所需的诚信环境与智力支持。他们积极参与筑城、修路、建桥,改善交通条件以利商贸流通,同时惠及普通民众生活;设立社仓、义仓,平抑粮价、备荒赈灾,在关键时刻维护了地方社会的稳定;广设育婴堂、恤嫠会、施药局等,构建民间保障体系。这套机制将财富转化为强大的“社会资本”,增强其在地方的凝聚力与领导力,构建起和谐共生的乡土关系。他们通过持续的社会投入赢得尊重与倚重,营造出“以善促商,以商养善”的良性循环。

历史基因在改革开放浪潮中焕发新生。梁稳根与彭立珊分别以“产业报国”与“精准慈善”路径,实现“士商”范式的创造性转化。梁稳根的创业史诗,是将“经世致用”注入现代工业体系的典范。他于1986年创办焊接材料厂,基于对国家基建高潮的前瞻判断;90年代转向工程机械,精准契合城市化提速与国家战略需求,其商业嗅觉与传统娄底士人如曾国藩们把握时势需求推行洋务一脉相承。三一重工以持续研发投入突破国外垄断,实现混凝土机械等技术自主,产品服务国内重大工程并走向全球,体现现代企业家“产业报国”的士人(儒商)风骨。三一与青藏铁路、三峡工程等国家战略同频共振,在娄底、长沙形成产业集群,带动上下游数千家企业、数十万就业,成为区域经济“压舱石”。梁稳根以产业实践构建现代“经济贡献模式”,完成从商人到“产业士绅”的跨越。

“富而好行其德”。彭立珊的慈善之路,展现娄商“崇德尚义”传统在财富伦理上的现代演进。他对待财富的理念——“儿子强于我,买楼置业做什么,儿子弱于我,买楼置业做什么”,这不仅是他的人生信条,更是他将全部财产“裸捐”给中国慈善事业的思想动因,他被誉为“中国裸捐第一人”。到2010年,他已连续五次居胡润中国慈善榜榜首。他的“光明行动”聚焦可逆性白内障救治,以标准化、规模化模式在全国建立定点医院,形成筛查、手术、康复体系,实现慈善事业的专业化、可复制化。他将深圳彭年酒店全部收益永久捐作公益,资产达82亿元,成立中国首个超10亿美元民间慈善基金会。他也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全球14大慈善家”之一。“彭年光明行动”累计为超50万患者提供免费救治,恢复劳动力,减轻社会负担,彰显财富再分配的人性光辉。在改革开放初期企业家对财富使用尚处探索时,彭立珊以系统、持久的慈善投入树立典范,融合传统济世情怀与现代项目管理,为后续企业家参与公益提供了可推广“范式”。

若将娄商“双首”模式置于更广阔的商业史视野中审视,可发现其赓续“士绅·商人”精神。它根植乡土,成就于家国担当,并通过系统性机制回馈社会。梁稳根与彭立珊合体,代表“创造价值”与“分配价值”的有机统一,实现商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完美平衡。

娄商“双首”现象及其文化基因,对构建当代中国商业文明具有深远意义。其一,重塑商业价值观。卓越企业家不仅是财富创造者,更应是时代问题解决者与社会进步推动者。企业价值不仅体现于利润,更在于技术贡献、员工关怀与社会和谐促进。其二,构建良性商业生态。健康有韧性的区域商业生态,既需梁稳根式“产业构建者”夯实经济基础,也需彭立珊式“价值引领者”提升社会温度,二者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共推商业文明向高阶演进。其三,提供可持续发展方案。面对全球贫富差距与社会割裂挑战,娄商“双首”模式给出中国式解答:引导商业力量在追求发展中融入国家战略、回应社会关切,将资本导向建设性领域,实现企业、社会与国家共赢。(作者系娄底市政协原副主席、一级巡视员、副研究馆员 插图及文字编辑/郭渺洋)(未完待续)

一审:谭洲伟  
二审:罗江
三审:刘辉煌

责任编辑:刘芬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