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专题集合 > 娄底市人社局 > 人社新闻

“小车间”成就“大作为” 涟源市就业帮扶车间点燃脱贫群众新希望

2025-07-19 15:45 娄底新闻网 吴永平

下载新娄底APP

一 分享 一

近年来,涟源市将就业帮扶车间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抓手,通过盘活闲置资源、发挥涟商优势、强化服务保障,构建“资源高效利用、产业稳定吸附、管理规范长效”的发展模式,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截至目前,该市建成就业帮扶车间135个,吸纳就业3769人,其中脱贫人口1173人,人均年增收1.6万元以上。

盘活“三闲”资产,变废为宝建车间

涟源市立足市情和脱贫人口就近就业的现实需求,分年度出台“帮扶车间建设方案”,精准匹配劳动密集型项目和企业,探索建立“闲置资产+就业载体”的特色路径,实现资源效益与就业帮扶双提升。

盘活闲置厂房。涟源市利用关闭矿山、国有改制企业等闲置厂房,“一厂一策”推动“沉睡资产”向“造血平台”转变,实现“资产盘活、环境治理、就业安置”三重效益。比如,将枫坪镇的1万平方米闲置矿山厂房打造为4个就业帮扶车间,实现年产值4800万元,安置脱贫劳动力38人。

改造闲置校舍。涟源市利用农村小规模学校整合提质后闲置的校舍,引导企业以低价租赁、自主改造的方式建设帮扶车间,实现“企业降本、集体获益、群众就业”三方共赢。比如,将停用的安平镇中心小学校舍租赁给企业,改造成布艺生产车间,安置就业20余人,村集体年增收1.58万元,企业节省厂房建设成本15万元。

活用闲置门面。涟源市按照“一个易扶安置点至少建1个就业帮扶车间”的标准,利用安置点的闲置门面、异地新建后的闲置村级活动中心,创新实施“易迁安居+就业帮扶”工程,积极引进制衣、电子组装、特色手工艺等业态。同时,借鉴“外卖送餐”模式,引导帮扶车间为行动不便、需兼顾家庭的脱贫户开展“居家接单”服务。目前已在易扶安置点建设帮扶车间22个,吸纳脱贫劳动力就业353人,其中12个帮扶车间为脱贫劳动力提供居家就业岗位125个。

依托“四有”涟商,振兴产业促就业

涟源市坚持“情怀引才、技术赋能、特色兴业、实力强基”,出台“帮扶车间转型持续发展实施细则”,构建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致力引导一批“有情怀、有技术、有特色、有实力”的涟商回乡兴业,依托产业振兴让脱贫群众充分就业、稳定就业。

以情怀聚合力。涟源市实施“涟商回归”战略,建立市乡两级返乡创业服务站22个,纵深推进“万企兴万村”行动和“帮扶车间扩面提质增效三年行动”,通过“引老乡、回故乡、建家乡”,累计吸引邬辣妈食品、康麓生物、鑫洲芯微、德晟智能等13家涟商企业返乡创办或参与就业帮扶车间建设,用乡土情怀为脱贫群众搭建“家门口就业”平台。截至目前,已有5家企业建设的就业帮扶车间获评省级示范。(被评为“省级示范性就业帮扶车间”)

以技术强支撑。涟源市打造“专家服务+高新技术”双轮驱动技术支撑体系,由高校教授、农技骨干等组成服务团,常态化下沉车间开展技术指导和技能培训,为帮扶车间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比如,德晟智能常年安置就业68人,培养无人机微型伺服器生产技术工37人,就业人员年均收入达5万元;鑫洲芯微通过产教融合和技术培训,安置集成电路封装流水线技术工100余人,其中脱贫人口10人,就业人员年均收入约4万元。

以特色拓市场。涟源市整合特色农产品资源,依托传统手工业优势,引导返乡兴业的涟商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制衣、皮具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打造“特色资源+加工生产+稳定销路”的帮扶车间模式。目前,已围绕艾叶、茶叶、棕叶、豆制品、水果、蔬菜等产业,建成8个特色就业帮扶车间,为脱贫劳动力解决就业岗位100余个,特别是初阳制衣、宏欣皮具等帮扶车间,依托企业自身优势,订单充足、效益良好,就业人口均能实现稳定就业增收。

以实力筑根基。涟源市积极打造以技术创新为引领,以产能提升为基础,以效益转化为目标的协同发展模式,真正实现“稳就业、扩产能、增效益”的有机统一。比如,邬辣妈食品通过打造“产业园+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设立帮扶车间,为当地农户提供就业岗位400个,定向吸纳114名脱贫户就业,并带动4671户农户发展萝卜种植业,户均年增收近4000元;康麓生物通过企业安置、基地联结、车间吸纳,带动就业近600人。

坚持“六个”聚焦,多措并举保长效

涟源市坚持问题导向、靶向施策,聚焦审批、用工、融资、监管、奖补五大关键环节,打出政策“组合拳”,为就业帮扶车间高质量发展提供全方位保障,确保帮扶车间快落地、能生存、可持续。

聚焦审批提质,创新推出“政策包+服务链”,开辟审批“绿色通道”,建立乡镇全程代办制,整合应急、环保等5个部门实行“一窗联审”,实现流程简化、费用减免、审批优先。

聚焦用工护航,建立岗位需求动态监测机制,按月收集车间用工缺口及培训需求,通过“春风行动”等专场招聘会精准匹配,实现“需求采集、技能培训、岗位对接”全链条服务,让脱贫群众实现“就近就业、充分就业”。

聚焦融资贷款,联合农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创新推出“就业帮扶车间贷”,设立信贷额度,给予利率优惠,开通极速放贷通道,累计为12家车间发放贷款155万元,有效缓解车间设备升级、原材料采购等资金压力。

聚焦日常监管,按照“升级一批、扶持一批、新建一批、调整一批”原则,对就业帮扶车间进行“有进有出”动态调整,2025年新增认定就业帮扶车间34家,退出发展潜力不足的就业帮扶车间3家。

聚焦奖补激励,加大就业帮扶车间资金投入,出台一系列奖补扶持政策,持续为帮扶车间“输血”赋能,近3年累计发放奖补资金1700万元,有力推动帮扶车间从“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吴永平

一审:谭洲伟 二审:罗江 三审:刘辉煌

责任编辑: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