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一场温暖的“双向奔赴”
“妈妈,这是我画的全家福,你看这里有你和我!”娄底市社会福利院(娄底市孤残儿童特教学校)儿童活动室里,10岁的乐乐将一幅蜡笔画递给“岗位妈妈”李丽君,稚嫩的声音里满是依赖。这样的温馨场景,如今每天都在福利院上演。2022年,随着娄底市各县市区儿童福利机构50名孤弃儿童、事实无人抚养儿童集中入住,娄底市社会福利院(娄底市孤残儿童特教学校)22名党员主动扛起责任,发起“护苗成长 相伴‘童’行”“在岗父母”爱心结对活动,与院内儿童进行“亲子结对”,担任孩子们的“岗位爸爸、岗位妈妈”,以期让他们更好地融入新环境,感受到来自大家庭的关心和温暖。
(图为李春梅与结对孩子合影)
守护:22个“家庭”的千日陪伴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进走廊,党员李春梅就已步履匆匆地出现在孩子们的生活区——这是她作为福利院儿童服务部负责人每日雷打不动的起点。“孩子们早上胃口怎么样?”“有没有哪里不舒服?”从嘘寒问暖到穿衣戴帽,从观察气色到惦记餐食,李春梅像照料自家孩子一样,日复一日精心呵护着孤残儿童的日常生活。
(图为专职副书记李丽君在陪伴孩子绘画)
李春梅不仅是福利院100多个孩子共同的“妈妈”,也是福利院儿童小杰专属的“岗位妈妈”,每月一次的家庭日,是她大展厨艺的日子,可乐鸡翅、糖醋排骨、红烧鱼……那是她专门给小杰精心准备的团圆宴;当小杰因受了委屈躲在角落哭泣,她会默默将孩子揽入怀中,耐心疏导。在福利院,像李春梅这样的党员“父母”们,一共有22位,他们各自认领了1名孩子,以“岗位父母”的身份对孩子们进行生活关照、学习关怀、情感抚慰、心理关爱等一对一帮扶。党员们通过“个性化陪伴+亲情化关怀”模式,让孩子们在逛超市、做家常菜、分享心事的日常中,重获家庭温暖。据统计,活动开展以来,党员“岗位父母”累计开展陪伴活动3000余次,为孩子们建立成长档案22份。
创新:“六个一”机制筑牢关爱基石
在娄底市社会福利院党支部党员“岗位父母”亲子手册上,第一页的“六个一”亲子任务书格外醒目。该院通过“一天一陪伴、一周一活动、一旬一记录、一月一家庭日、一季一交流、一年一评比”亲子任务开展,实现了“岗位父母”每天看望陪伴孩子1次、每周开展1次亲子活动、1旬记录1次孩子的点滴进步、每月开展1次家庭日体验活动、1季度交流1次“亲子”相处情况,1年评比表彰优秀家长和进步显著孩子1次。
娄底市社会福利院(娄底市孤残儿童特教学校)通过这套制度化的关爱体系,让孤残儿童从“物质供养”迈向了“精神富养”,幸福感和归属感显著提升。
回响:党徽照亮成长之路
“看到孩子们脸上的笑容,就觉得胸前的党徽更加闪亮。”娄底市社会福利院党支部书记朱玉辉表示,党员“岗位父母”用行动诠释了“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的理念,将党的温暖转化为具体可感的陪伴服务。
(图为党支部书记、院长朱玉辉在辅导孩子写作业)
如今的娄底市社会福利院(娄底市孤残儿童特教学校),不仅是孩子们生活的家园,更是党建引领民生服务的生动实践基地。在这里,党徽闪耀在每个关怀细节中——党员“岗位父母”用制度化的“六个一”陪伴机制,将党的温暖转化为可触摸的成长守护;特教课堂上,党员教师以专业素养开发个性化课程,让残障儿童掌握生活技能、绽放自信光彩;康复室里,党员医护人员手把手指导康复训练,助力孩子突破身体局限。娄底市社会福利院(娄底市孤残儿童特教学校)正以“党建红”引领“民生暖”,打造出孤残儿童“养、治、教、康、社”一体化的幸福港湾,让“幼有所育、弱有所扶”的理念在这里落地生根,成为基层党建与特殊儿童保障深度融合的鲜活样本。(康青春)
一审:谭洲伟 二审:罗江 三审:刘辉煌
责任编辑:张海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