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专题集合 > 娄底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 新闻动态
岁末年初,湘中大地,正挥写着五彩斑斓的诗意,也正积蓄着春华秋实的力量。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系统的干部职工,或走进田野、或深入园区、或迈步街巷,优化空间规划、开展办证服务……他们前行的脚步永不停歇,他们奉献的深情无比温暖,他们奋进的精神更加昂扬。丰收大地,硕果满枝。2024年,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系统在连续2年获省政府真抓实干督查激励、全市绩效考核“双优”(单位领导班子考核、绩效考核均获“优秀”等次)的基础上,继续保持整体推进、稳中有升良好态势。闲置存量用地处置、耕地保护、“土地超市”建设等工作分别被自然资源部、省人民政府推介……更多荣耀,静待花开。
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全力守护大地资源
“数”说资规:连续4年耕地总量稳中有增。
2024年12月30日,双峰县印塘乡梅子坳村,镇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围坐一团,商议来年发展大计。“105亩养殖水面整改恢复为水田并纳入双季稻种植示范区之后,谁来种?如何提产和增收?”大家集思广益、信心十足。印塘乡党委、政府着力破解责任落实不够、复耕资金不足、复耕效益不高等难题,优先选择集中连片、地势平坦、投入较少、土地权属易调整的1200亩地块进行恢复,形成科学恢复耕地、守牢耕地红线的“印塘经验”。这也是我市让“良田回归粮田”的一个缩影。
寸土寸金关乎国计,一垄一亩承载民生。市委、市政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始终心系“国之大者”,牢固树立“耕地保护工作越主动,经济发展用地保障越有力”理念,落实耕地保护党政同责,扛牢耕地保护政治责任,深化耕地“非农化”、永久基本农田“非粮化”整治,让每一寸耕地都成为丰收沃土。2023年娄底市成为全省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成效明显市州,2024年在全省率先出台耕地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制度。2020年至2023年,耕地总量从251.82万亩增长至254.34万亩。
娄底市作为全省“构建汛旱并防与耕地置换协同推进机制”改革试点地区之一,正在按照工作、规划、项目、制度和资金协同的要求,推进水利基础设施、水资源配置与耕地汛旱并防要求相适应,积极做好“四个结合”:推进水利工程建设与耕地开发利用结合,推进小水利建设与耕地恢复结合,推进汛旱并防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结合,推进水网工程建设与耕地开垦相结合。
“数”说资规:生态红线整改任务销号率排名全省前列。
“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文旅网络达人夭夭其抖音作品是如此描绘娄底山水美丽画卷。享有“世界锑都”美誉的锡矿山,经生态修复后的矿山旧貌换新颜,成为露营好去处;娄星区高灯河流域,经综合治理后,水质大为改善,成为令人心驰神往的“城市后花园”;湄江国家地质公园,游客在山水间的草坪音乐会上感受艺术浪漫……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以下简称“市资规局”)牢记“守护好一江碧水”殷殷嘱托,更好履行“两统一”职责。在严格耕地保护的同时,不断强化矿业管理,出台《娄底市非煤矿山“三个一批”分类处置实施方案》,加快存量矿山关闭、整合、提升“三个一批”处置,按照“一个矿床一个勘查开发主体”原则推进矿区整合整治。对矿山生态修复存在的问题,2024年1月18日,局党组书记、局长刘文伟给县市区党委主要负责人写信,提请高度重视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工作问题整改。同年3月4日至10日期间,市政府办组织市资规局有关人员,组成4个督查小组,开展全市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工作专项督查。通过暗访调查、现场巡查、听取汇报、查阅台账资料等方式,对2021年第二轮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2023年省级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违法违规开采矿产资源等7类问题进行集中督查。专项行动共实地检查矿山285家,发现并交办问题106个,全部完成整改,有效推进了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修复问题未督先改,以零重大问题发现通过第三轮中央环保督察,生态红线整改任务销号率排名全省前列。
2024年5月,娄底市联合永州市、长沙市等6个市州共同申报湖南湘江重要源流区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项目,获财政部、自然资源部批准,纳入2024年中央财政支持范围。该项目覆盖全市5个县市区以及娄底经开区,娄底市域总投资1.08亿元,涉及全市312个图斑、313公顷面积历史遗留废弃矿山。将以“保障生态安全,突出生态为民”为目标,采用“生态修复+生态源地”“生态修复+特色农业”“生态修复+新型工业”的模式,实施矿山地质环境隐患消除、地形地貌重塑、土壤重构、植被重建、附属配套、后期监测与管护等6大工程,致力将生态画卷描绘得更加美好。
以“要登绝顶莫辞劳”的姿态,强力做好要素保障
湖南初源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干膜光刻胶研发、市场、销售、技术服务于一体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024年11月8日在湖南证券局办理辅导备案登记,拟首次公开发行股票。“要素保障是企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公司负责人说。作为一家娄底经开区园区企业,它见证了娄底经开区的调区扩区和勃勃生机,见证了“材料谷”建设的日新月异,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要素保障的强大动能。
“数”说资规:近3年保障“材料谷”建设用地6024.31亩。
市资规局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项目跟着规划走”,聚焦服务重大战略、重大工程、重大项目,完善“项目即时会商、问题定向研究、指标全额配置、组卷专人跟进”的用地保障机制,进一步健全要素服务保障综合专班,认真做好用地报批“帮代办”服务,确保重点项目用地应保尽保,推动规划、土地等要素与有效项目精准高效匹配。近3年,保障“材料谷”建设用地6024.31亩,2024年,全市完成农转用(含集体占用)审批236宗,总面积6070.92亩,市本级完成农转征审批19宗,总面积1522.89亩。重点保障了爱派尔工业互联网+数字化智能制造产业园、循环经济产业园、钛产业园、利钢三期、娄星区老年养护院、第四污水处理厂、思乐学校、G354湘乡至娄底和家公路、常州纳途电子、涟钢小机电、金阁铝材等产业项目及民生项目的用地需求。特别是为保障常州纳途电子、市第四污水处理厂涟钢小机电项目快速落地,多次为产业开发区、城发集团等点对点服务,并与省自然资源厅积极对接工作,化解在土地报批工作中存在的堵点、难点,全力推进审批进度,以最快的时间通过省厅联审会。
在奋力争取“增量”的同时,努力盘活“存量”,开展存量土地处置攻坚行动。研究编制“三类”土地清理工作方案和园区“一园一策”实施方案,明确责任分工,设立目标任务,明晰处置方式,严格激励措施,将“三类”土地清理纳入各级高质量发展指挥部“五好”园区创建组重点工作任务,实行双周调度、强力推进,有力激活园区闲置资产,降低债务风险,优化发展空间,保障项目用地,为产业发展提供有效保障。
“数”说资规:2024年共完成22项重要规划编制。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城市规划在城市发展中起着重要引领作用。”我市坚持强化规划引领,聚焦城市更新地区、产业园区,依据“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三区三线”等空间管控要求,深化细化国土空间规划,加强城乡规划管理。2024年共完成22项规划编制,先后加快详细规划编制实施,扎实开展村庄规划质量“回头看”工作,完成《娄底市国土空间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修订工作、娄底市城市公共交通专项规划(2022—2035年)审批和娄邵铁路中心城区停运段再利用专题研究工作。娄邵铁路(中心城区营运段)再利用专题研究》报自然资源部参评2024年度“美丽中国规划先行”国土空间规划典型案例。娄底市钢城广场五岔环岛信号控制改造工程入选城市道路交叉口精品治理全国精品案例。《娄底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荣获省优秀国土空间规划设计和案例评选一等奖,娄星区万宝镇石塘村、冷水江市金竹山镇麻溪村、涟源市茅塘镇道童村、双峰县梓门桥镇黄马洲村、新化县荣华乡龙湾村5个村庄规划被评为全省首批“和美湘村”优秀案例。
以“敢做善成勇为先”的精神,着力推进改革创新
从“实景三维建设”到“土地超市”运营,从区块链技术应用到无人机巢助力拆违控违……市资规局持续探索应用创新、模式创新、服务创新,着力为娄底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数”说资规:建成实景三维数据库。实景三维,即真实场景的三维数字地图,作为国家重要的新型基础设施,可将现实世界“复刻”入数字世界,能够真实、立体、时序化地反映真实的人类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的时空信息。我市通过构建新型城市数字空间底座,以智慧娄底时空大数据平台为主体,统筹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在全省率先完成实景三维建设,并在国土空间规划、生态文明建设、数字经济发展等领域广泛应用建设成果。对各类土地、矿产、地理信息等数据资源进行整合、分析和挖掘,建立集中管理、安全规范、充分共享、全面服务的核心数据库,初步拥有多源异构数据融合的实景三维数据库。截至目前,已经完成全市8100平方公里地形级实景三维、900平方公里城市级实景三维、30平方公里部件级实景三维的建设,实现基础测绘成果、国土空间规划、不动产确权登记、矿山监管、地下管网等专项实景三维数据统一管理。“实景三维,娄底从无到有、从有到准、从准到精、从精到细,正逐渐向全市各个领域稳步推进。”市资规局相关负责人信心满满。
“数”说资规:土地超市”成交53.79亿元。
2023年11月17日,娄底市正式启用全省首家“线上管理平台+线下体验门店”运营模式的“土地超市”,推动土地要素便捷交易,自开业以来,成交地块88宗,总面积307.40公顷,成交金额53.79亿元。“土地超市”实现土地、矿产、标准厂房、房屋等资源信息全域归集,能为公众提供全方位看地、智能化选地、淘宝式买地的“一站式”服务,实现土地供应与市场需求精准对接。以行政区、道路、河流为界线,将中心城区划定211个网格,赋予每块土地专属“身份证号码”,实现“一地一码一档”。在一站式储地基础上,“土地超市”实现全景式看地,可一网查看全市所有出让地块规划条件、投资强度等要素信息,通过关键词可一键搜索意向地块、一屏浏览720度全景图。为破解“项目等土地”难题,高效服务重点项目落地,“土地超市”大数据应用版将土地管控要素和城市规划成果融入实景三维,可在线一键定制、在线踏勘项目用地,省去以往用地报批工作中多部门多人员实地踏勘、重复踏勘的繁冗环节。
“数”说资规:不动产区块链共享信息平台完成40万套不动产上链登记。
娄底市持续在不动产登记服务领域探索区块链技术应用,打造了全国首创的不动产区块链共享信息平台。目前,该平台已完成全市16万户、40万套不动产上链登记,新增不动产登记全部实时上链;实现与住房保障、公积金、税务、民政、水电气等20余家政府单位、企业数据互认共享,达成登记全流程上链、银行收件全线上办理;利用“区块链+不动产登记”,转移登记工作时限最快可由3个工作日压缩至60分钟、抵押登记用时可由3天压缩到20分钟以内、申报缴税用时可由半天提速至5分钟以内、水电气与不动产登记协同过户等目标,办事效率大幅提升。“区块链不动产信息共享平台”入选中央网信办区块链创新应用案例。
“数”说资规:2024年,创新出台20余项改革举措。
2024年,市资规局创新出台《服务企业纾困解难若干措施(试行)》《不动产登记非标准化业务办事指南(试行)》等20余个文件制度,在全市率先开展改革创新风险备案工作,“四上”企业纾困扩能招商的典型经验在全市推介;完成了低空国土空间规划概念规划编制工作;自然资源遥感样本库建设关键与规模化应用获省测绘科学技术一等奖;中心城区无人机巢强势助力拆违控违工作,累计节约成本3400余万元。
以“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情怀,合力筑牢安全底线
市资规局深入践行“浦江经验”和新时代“枫桥经验”,落实信访工作法治化,坚持“民有所呼、我有所应”,致力实现有诉必受理、问题不积压、矛盾不上交、“事心”得双解。化解“办证难”、整治农村“空心房”、地灾防治、开展中心城区征地拆迁历史遗留问题攻坚行动、矿产执法“双零”行动……一系列实打实的举措,推动工作在一线推进、问题在一线发现、成效在一线体现,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
“数”说资规:2024年化解市本级商品住宅类“登记难”3300余户。
2024年12月24日,徐福太和学府,娄底中心城区第4个“保交房”项目“交房即交证”颁证仪式上,8名购房业主代表现场领到了不动产权证书及新房钥匙。该项目共有2栋房屋114户,已被列为娄底市第一批“保交房”和“交房即交证”项目。为切实将老百姓急难愁盼问题办实办好,通过建立房地产办证历史遗留问题化解常态化机制,设立不动产办证“直通车”办公室,出台《服务企业纾困解难若干措施(试行)》《娄底市超常规化解不动产历史遗留问题“登记难“攻坚方案》相关政策等“超常规”措施,构建起全链条、全生命周期自然资源要素保障长效机制,全力化解不动产“登记难”问题。2024年市不动产登记中心化解市本级商品住宅类“登记难”3300余户。
“数”说资规:完成18个中心城区征地拆迁历史遗留问题攻坚行动项目。
2020年以来,全市完成征拆项目355个,征收土地977.83公顷,拆迁房屋3469栋,安置人口15948人。2023年10月9日,省委书记沈晓明暗访娄星区丰园安置基地并作出重要指示:“要求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快解决遗留问题,加快回迁安置进度,让群众早日住上新房。”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市委书记邹文辉,市委副书记、市长曾超群亲自带队到丰园安置基地现场办公;同年11月15日,169栋、25797.1平方米临时过渡棚全部拆除到位,协助84户安置户通过租住、投靠亲友、购买商品房等方式,有效解决过渡期居住问题。截至2024年9月30日,丰园安置基地已启动自主建房共计92户。以丰园安置基地建设为契机,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高位推动,亲自谋划部署“中心城区征地拆迁历史遗留问题攻坚行动”,全市摸排并拆除临时过渡棚共计697户12万余平方米,列入攻坚行动的26个攻坚任务已完成18个,其他8个正在有序推进中,中心城区征地拆迁安置遗留问题得到有效化解。
“数”说资规:农村“空心房”整治实现“清零”目标。
2024年12月29日,“领克跑团”的跑友跑进了娄底经开区大埠桥街道华胜村,映入眼帘的是灿烂阳光照耀下,涟水泛波、绿树成荫,色彩斑斓的文化墙伫立在花丛中,具有厚重文化气息的村牌楼矗立在村道旁。华胜村扎实开展“空心房”整治,宜耕则耕、宜绿则绿、宜修则修、宜建则建,人居环境变得更加美丽宜居。近2年来,娄底市把开展农村“空心房”整治作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的基础工程,锚定“在2023年底前实现农村‘空心房’基本清零”工作目标,聚焦重点、突破难点、深入推进。2022年至2024年,全市共拆除农村“空心房”55026处,拆除总面积13000余亩,纳入整治的87个乡镇(街道)1914个村(社区)全部完成验收销号任务,实现了“清零”目标,为更好绘就“农村美、农业兴、农民富”的秀美乡村新画卷提供了干净“底板”。同时,坚持“拆、用、管”一体抓实,做到土地开发利用与拆除整治同步进行,恢复耕地2600余亩,增加乡村发展建设用地3100多亩,建设秀美屋场1066个,并及时将“空心房”整治成效纳入村庄规划内容,合理布局乡村振兴产业,盘活“空心房”拆除后农村土地资源,持续激发乡村振兴发展活力。
“数”说资规:连续5年实现地质灾害“零伤亡”。
娄底市属地质灾害高发易发地区。目前全市有1539个地质灾害隐患点、12464处中高风险切坡建房户。近年来,全市上下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三个一律”“五个到位”“三个避险”,全面筑牢地灾防治“安全线”,连续5年实现地质灾害“零伤亡”。按照“分级负责、属地管理”“谁主管谁负责”原则,全市各级政府切实履行地质灾害防治的主体责任,严格执行责任领导一律下沉、危险区域一律封闭、遇险群众一律转移,坚决做到气象预警到位、值班值守到位、巡查到位、现场劝阻到位、群众转移到位,切实做好先期避险、应急避险和过程避险。强降雨期间,紧盯在册地质灾害隐患点、风险斜坡单元切坡建房户、地震叠加影响区域、采煤沉陷区等地质灾害易发重点区域,实行蹲守巡查。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系统派出党员干部,对各地质灾害风险点实行24小时蹲守巡查监测,对风险区实行全天候警戒,对转移群众原住房逐户进行风险评估迁。完善预报会商和预警联动机制,建立完善雨情、水情、灾情监测预警信息共享平台和区域预警系统,进一步提升地质灾害“人防+技防”监测预警手段和效果。(娄底日报全媒体记者 梁浴涛 通讯员 刘颖 邓宪其 李笑雪)
一审:王星 二审:罗江 三审:刘辉煌
责任编辑:张丽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