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专题集合 > 涟源农村商业银行 > 新闻动态

王新江:扎根农村三十载 谱写农信新篇章

2021-11-24 22:41 娄底新闻网 周娟 梁文四 殷菀亭

下载新娄底APP

一 分享 一
一 评论 一

IMG1_8067

涟源农商银行风险管理部清收组成员王新江

如果汇入人海,他是默默无闻的那一个,如果走入队伍,他是最普通的那一个,但作为一名农村金融战线的员工,他却是燃得最亮的那盏灯,是践行普惠金融最实的那一个。他,就是涟源农商银行风险管理部清收组成员王新江。

自1992年参加农村信用社工作以来,王新江一直默默无闻地奋斗在一线岗位。近30年来,他行走在乡村大地,不畏辛苦、艰苦、清苦,以脚步丈量土地,以汗水挥洒青春,传播金融文化,传递致富信息,播撒幸福种子。

在初心使命中彰显忠诚

王新江是一名有着24年党龄的老党员,他把对党的忠诚化为对事业的责任与担当,30年如一日,他用行动践行着服务“三农”的使命。

身为一名客户经理,他念好了“放得出、管得好、收得回”九字经。把好贷前准入关,王新江利用固定时间坚持学习信贷方面的相关制度文件,掌握各项信贷品种的相关要求,为贷款审查打好扎实的理论基础。严把贷款审查关,对贷款主体是否合规,资金投向是否合法,担保人是否具备担保实力,抵押物是否真实等重点审查环节进行严格把关。从源头控制风险,认真审查,严格甄别,准确筛选,多渠道了解申贷客户。把好贷中管理关。在他的包里,随身装有一本客户信息“宝典”,按村登记了客户信息,走到哪记到哪,历年老贷时长、点多、面广、额小,他持续跟踪,客户情况他如数家珍,疑点难点他总想法解决,历次清收不良专项行动,他都是清收主力。他家藏有15个记录历年不良贷款数据的笔记本,由于长期翻阅、记录和使用,多个已经纸页发黄变软,封面与内页只有丝线相连,破旧得不成样子,上面记录的,都是王新江经历的往事与岁月。他说:“如果我岗位有变,这份台账也有助于接手的同事能迅捷了解客户,掌握实情,工作能快速上手。”把好贷后服务关。他以老户发展新户,以能人带来新客,分产业拓展客户。逐年建立管户台账,随身携带走村串户,建立管户微信群,及时发布或更新信贷信息,反复强调良好征信的重要性。他习惯用信贷系统获取客户数据,提前30日与客户有效沟通,借着提醒、催收机会了解客户近况,给客户足够的时间去准备资金,防止客户逾期或违约。节假日是他最忙的时候,这时找客户方便,也最能黏住客户。

至2021年7月末,在王新江的管户贷款中,10万元以下(含)的小额贷款达1781户,余额3536.54万元,贷款不良率为0,真正践行了支小支微的普惠金融初心。

从他身上,我们看到了一名党员对党尽忠、对事尽责、对人尽爱的优秀品格。

在实干拼搏中奋力担当

早出晚归、风雨兼程是他职业路上的真实写照。王新江患有严重的结石病,几乎每年都要住院手术治疗,但是这并没有影响他的工作,犯病时疼痛难耐,他有时是忍着病痛在咬牙坚持。即使住院他也是选择闲暇或假期,尽量压缩住院时间。而且在住院前,他会事先将手中的工作处理好,只要一出院,绝少在家里休养,尽早回到岗位投入工作。

王新江为子为夫为父,肩上压重担,一人养三代,壮年艰难,唯有自知。由于刚到清收组不久,工作繁忙,任务压头,他一心坚守工作岗位,默默奉献,只字未提双亲重病之事,强忍心中之痛。有时工作意味着舍弃与代价,这给他留下了深深的遗憾。今年9月到10月的一个月时间内,他八十多岁的父母双亲相继过世,这是何等的悲痛。老人生前,体弱多病,生活难以自理,他以一己之力,承担起家庭重担,赡养父母。两年内两老多次住院,他白天忙工作,晚上护双亲,尽力合理安排时间,尽量做到了两不误。

在他身上,总有一股蛮劲、狠劲、韧劲,他认为坚守总会有希望。清收贷款是一项很艰难的工作,年份久、金额小、笔数多、借款人信用缺失,是剩下未清收老贷款的基本特征,俗称“难啃的硬骨头”。妻子对王新江的执着充满担忧,孩子们担心他身体承受不了。王新江却不这么认为,他说:“你们别看我年纪大了,贷户家在哪里,家庭成员情况,用途是哪样,我还记得清清楚楚!”谈起和农信社有关的事,王新江显得格外的激动:“沉年积贷现在光靠‘死缠烂打’、‘早晚三堵’是不行的,就算找到了欠款人,他们也不一定能心甘情愿主动归还款,还是得靠‘政策攻心’,打动他们。”

让他至今记忆犹新的是2013年,清收一笔逾期长达12年的2万元贷款时,贷户是当地出名的“小人物”,清收现场,他不但迎来一场谩骂和推搡,还被贷户放狗伤人。然而王新江并没有退缩,利用“打太极拳”的方式与贷户周旋,他一方面拿出本人签字的借据和档案作为“证据”,另一方面以“信心”“耐心”“责任心”三心为“中心”,以“突破自我”“勇于挑战”“坚定信念”为导向,软硬兼施,宣讲个人征信越来越重要,不仅影响个人,还连累到自己的家人和子女,比如说到外买房、买车、坐高铁、飞机,考公务员等都受一定的影响。最终一笔沉睡12年的不良贷款2万元终于归仓。此时此刻,他手里紧紧地攥着归还的欠款,脸上露出最自然、最开心的笑容。

发生在他身上的动人清收故事何止一件两件,通过努力,他提升了辖内客户的还款意识,逐步改善了当地信用环境。

在为民服务中体现情怀

王新江是村干部出身的农信人,既懂“三农”,又懂农村金融,他亲历了50年来的农村变幻,深知百姓艰辛,深怀乡村情结和百姓情怀。他说,农村老百姓最朴实、最注重感情,从信用社到农商银行,虽然改名换姓,但服务“三农”的初衷没变,老一辈的“挎包”精神更要传承。

在当地说起王新江,几乎没有不认识的,他是农商行的一面流动旗帜。当他看着一笔笔比他自己年纪都大的旧贷收回时,心里满是说不出的高兴。当最早的一笔93年本金仅为1.62元的旧贷收回时,他笑说:“这不是金额多少的问题,而是绝不落下任何一笔的态度!”“不服输”是王新江背包里的“宝”,是一种敢于向岁月和病魔叫板的“顽强”斗力,是新时代农商人执着无私的奉献精神。

在与客户交往中,他秉承“客户至尊”的服务理念,在细节处体现农商银行的温暖。他充分尊重每一客户,平等相待,以高效服务打动客户,对每一笔贷款他都能阳光操作、同等对待。他言行一致,如此说更如此做,他一部摩托一个背包,长年累月如一日,工作的多数时间在走村串户、探民访农,出现在村前屋后、田间地头,问需求聊收成。在普惠金融走访中,他包片的22个村的群众经常看到他背着资料袋挨家上门,与百姓拉家常问情况,宣传产品,营销贷款。他还牵线搭桥,长期撮合客户,让客户之间相互交流、信息共享,寻找致富门路,有些客户因此而从“山穷水复”到“柳暗花明”。他不厌其烦,主动为老百姓普及金融知识和答疑解惑,手把手操作。长此以往,很多群众充分认可、信赖他,习惯找王新江办理业务,他成了广大客户的知心朋友。

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如今,走访农户时,王新江肩上的挎包已变为装着工作PAD、台账、宣传册的背包。从过去的“挎包银行”,到现在的“背包银行”,对于王新江来说,不变的是农信精神的传承和为农服务的初心,他将用责任担当和实干奋斗续写着新时代农信新篇章。

责任编辑:刘恒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