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题集合 专题活动

坚持下去,总有人给你掌声

2017-08-01 16:29 娄底新闻网 刘瑜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

大家好,我叫刘瑜,是来自娄底电视台公共频道的一名记者,很荣幸能够参加这一次活动。

2009年7月22号,刚刚大学毕业的我怀着一颗激动而又忐忑的心,踏进了娄底广电的大门。一晃8年时间过去了,在这8年里,我收获过感动与泪水、掌声与欢笑。当然,我也为此付出了很多,在采访中日晒雨淋、通宵熬夜那都是常有的事,鼻炎、咽喉炎、肠胃炎、肩周炎等等病痛也不时的侵蚀着我的身体。这些我都能够咬牙坚持,然而在这得与失之间,我却渐渐有些迷惘。当自己的采访不被理解时、当自己的作品不被认可时、当报道中所揭露的问题得不到解决时,我总会停下脚步问一问自己,全凭着一份热爱坚持到现在,究竟值不值得?这个疑问犹如梦魇,一直困扰着我。直到上个月,我采访了新化县水车镇柳白村乡村医生郑太洪的事迹。

端午节那天,郑太洪累倒在了自己的村卫生室里,年仅43岁。与我们在座的绝大部分人相比,他的童年是艰辛的。家中三兄弟,他排行老大。为了供两个弟弟上学,初中还没毕业他就早早的外出去打工了。在他12岁的时候,母亲曾患过一次重病,全靠他四处寻医问药,借钱动手术才得以保住了性命。也正是因为这一次经历,让他立志要成为一名医生。即使是在外打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郑太洪也从来没有放弃过自己的这个梦想。27岁,已经结婚生子的郑太洪做出了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决定,他拿出自己打工攒下的那一点点微薄的积蓄,进入了娄底卫校求学。对于一个没有稳定收入,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来说,辞工读书的压力可想而知。卫校毕业后,他再次外出打工,攒够了钱便回到村里开了一间诊所,实现了自己当医生的梦想。

从32岁开始成为一名乡村医生,一直到他43岁去世,郑太洪几乎每天都是这样度过——上午在村卫生室里为村民看病,下午便走家串户去问诊,晚上则是在家整理公共卫生服务资料、看书学习业务知识。这12年时间里,他总共骑坏了4辆摩托车,不知道走破了多少双鞋。即使偶尔空闲下来,郑太洪也是四处拜师学艺,参加各种医疗业务培训班,抓紧一分一秒的时间学习。37岁,他成为了全镇第一个考取职业医师执照的乡村医生,要知道,在那时还有很多大医院、乡镇卫生院的医生都没能拿到这个执照。之后他还相继考取了职业药师,职业中医医师等等很多的资格证书。

因为过度劳累,郑太洪在去世前的那一个月里,整整瘦了十斤。这么多年,他第一次跟自己的家人倾诉,实在太累了,想要好好休息一下。于是,他去了趟长沙,待了一个星期。但是这一次出行他却并没有好好休息,而是跟以前一样,去参加了一个培训班。或许是冥冥之中他已经预料到,自己坚持不住了,所以这一次学习郑太洪比往常更用心,更拼命,整日整日的听课学习,整夜整夜的看书温习。从长沙回来的半个月后,他累倒在了自己的村卫生室里,死的时候仍躺在自己为村民看病的那张椅子上。

或许很多人都不理解,郑太洪为什么要这么拼命?难道是因为小时候穷怕了,所以要赚更多的钱来养家糊口?不是的,你们肯定不知道,甚至连他的家人都不知道,郑太洪死后还留下了一笔巨额的“良心债”——那是这些年来,村里的困难户们在卫生室看病欠下的医药费。4个笔记本,126笔欠账,127869元。今天你家赊了几十,明天他家又欠下数百,其中还有很多是村民在患了重病后,外出求医时郑太洪从自己口袋里掏出来借给他们的救命钱。对于一个普普通通的家庭来说,对于一个全家都赖以维持生计的乡村医生,这可绝对不是一个小数目,实在难以想象。正像村民们所说的那样,郑太洪看病从来不管你有钱没钱,也从不会上门讨债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