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题集合 娄底创新开放大讨论 大讨论内容

刘卫民:农村宗祠改造为农村文化中心的建议

2017-08-01 10:38 娄底新闻网 刘卫民

近年来,娄底市新农村建设日新月异,一些农村地方重建家族祠堂。这些新建的宗祠规模普遍较大、投入较多、功能完善,大多有戏台、活动室、会议室和音响、电视机等设施设备。一方面是投资巨大的宗祠大量闲置,另一方面却是农村文化阵地相对缺失、农村群众文化生活相对匮乏的现状。为此建议,在坚决遏制农村宗祠建设泛滥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已建宗祠的有利硬件设施,将其改建为农村文化中心,实现整治陋习与发展文明的互利共赢。

一是开展农村宗祠功能改造转化。内容上改造,充实文化功能。对一些已建成的规模较大的宗祠,进行改造利用,进一步充实文化内涵,增设图书室、阅览室、文体活动室等场所,增购图书、电视机、影碟机、健身器材等设备,完善文化设施,拓宽文化功能。外形上改观,增挂文化中心牌子。在尊重原有宗祠建设事实的基础上,对农村宗祠的外观进行适当改变,并增挂农村文化活动中心牌子,做到“一个场地,两块牌子”,使之既是农村宗祠,更是农村文化活动中心。

二是凝聚农村宗祠改建文化中心合力。在投入上依靠群众。要按照“以民建文”的思路,主要由行政村、老人协会、族内筹集,市县财政给予适当经费以奖代投。在管理上依靠群众。成立村文化中心管理办公室,采取乡镇文化站、村委会、老人协会、宗族代表综合管理模式。在活动上服务群众。改建后的村文化中心,坚持群众需要原则,面向广大村民开放,组织开展文体活动。

三是为农村宗祠改建提供政策保障。出台宗祠整治改建政策。市县出台《关于开展农村宗祠整治改建的意见》,对农村宗祠整治改建工作进行全面部署,并对全县农村宗祠改造利用提出指导性意见。制定激励政策。根据不同的规模和层次,市县财政给予适当奖励,把改建后的农村文化活动纳入到文明村、文化示范村、文化特色村等的创建评选活动之中。同时,必须坚决遏制农村宗祠非法建设、滥建、乱建的现象。

责任编辑:姜友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