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生城市管理重点场所卫生和生活饮用水安全工作总结
2014年以来,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国家卫生城市管理的总要求,以提升城市形象、促进经济发展、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为出发点,坚持机构不散、力量不减、保障不少的总原则,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强力推进重点场所卫生和生活饮用水安全监督管理工作,采取抓长效、治重点、补短板的工作方法,巩固并扩大创卫成果,实现常态化和规范化管理,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并取得了优异成绩,现将有关工作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娄底中心城区共有各类公共场所1637家,其中,美容美发705家、宾馆酒店379家、网吧216家、歌舞厅53家、沐浴场所53家、茶座酒吧57家、其它174家。学校46所,城区有自来水厂2家,二次供水设施单位8家。存在有害危害因素的工厂35家。卫生监督检查覆盖率100%,有效卫生许可证持有率100%,从业人员健康证明、卫生知识培训合格证持有率均超过100%。公共场所卫生许可手续齐全有效,从业人员取得有效健康合格证明。加强学校传染病、学生常见病的预防控制工作,设立校医院或卫生室,配备专职卫生技术人员或兼职保健教师。开展健康学校建设活动,中小学健康教育开课率达100%。用人单位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按照《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要求,对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劳动者开展职业健康检查,开展职业健康教育活动。近3年未发生重大职业病危害事故。
二、工作成绩
(一)高度重视,精心部署。每年把国家卫生城市管理工作为卫生监督工作的重点,成立了以单位一把手任组长的国家卫生城市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年年制定了《巩固创卫成果建立长效管理机制的工作实施方案》和《“五小”行业巩固创卫成果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工作实施方案》,将国家卫生城市管理工作任务层层分解,按照“包宣传、包整改、包达标”的原则将巩卫工作任务责任到人,实行“日巡查、周督查、月调度”制度,广泛开展各项巩卫工作。
(二)多措并举,加强监督。
1、广泛宣传,加强培训。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正确导向作用,运用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国家有关卫生法律、法规及卫生知识,营造了浓厚的卫生监管氛围,建立了公共场所、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管QQ群、微信群。
2、充实监督力量,加大执法强度。为了严防“五小”门店卫生“反弹”,我市卫生监督机构举全局之力,全力以赴开展卫生监督工作的同时,全市有聘用卫生监督协管员100余名,开展“五小”门店的巡查、指导和卫生法制和知识的宣传与培训。
3、严把公共场所卫生准许入及审核关。为确保公共场所单位硬件达标,卫生行政部门严把公共场所单位的现场审核关。选址、清洗、消毒场所及保洁设施、通风设施等成为现场审核的必备内容,现场监测成为现场审核的重要步骤。市、区卫生局在程序上实施卫生监督所、责任科长、分管局长三级签字,层层把关;实行监督员发证问责制,不符合要求的坚决不发证,从制度和程序上确保了许可工作质量,为日常监管打下了坚实基础。
4、全面推行公共场所量化分级管理和监督信息公示制度。企业自律是保证公共场所和生活饮用水卫生安全的根本措施之一。为此,从2012年起,在我市中心城区公共场所单位全面推行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工作,督导各单位完善卫生设施,不断提高自身卫生管理水平。
5、组织专项整治,创新工作思路,提升了公共场所工作管理水平。主次干道和火车站、汽车站是小公共场所单位集中地段,数量多、条件差、达标难。为了确保全面达标工作,市区卫计委和卫生监督机构每年至少两次联合公安、工商、食药、城管等部门,开展集中整治行动,通过关停并转等方式,促进公共场所巩卫达标。
三、巩固成果,成效显著
1、三年来,共计监督检查公共场所单位公共场所单位 家次,出动执法监督人员3100人次,监督执法车辆1600余车次,下达卫生监督意见书15000余份,立案查处公共场所单位130家,罚款金额15万多元,取缔无证单位60家,使中心城区公共场所卫生许可办证率,从业人员健康证上岗持证率,“五病”调离率均达到标准要求。各类公共场所单位年均监督检查频次达10次以上,使公共场所单位得到了有效监管和规范化管理,确保了公共场所长效管理机制的建立。
2、卫生监督信誉等级评定公共场所1142家,其中A级9家,B级340家,C级793家,建立了恒丰大酒店、凯旋大酒店等一批示范单位。
3、在做好公共场所日常卫生监督管理工作中,我们重点开展了对旅店业、文化娱乐场所、公共浴室、游泳池、美容店等各类公共场所的空气、采光、通风、照明、噪音、水质、顾客用具消毒、中央空调和卫生设施等进行了监测,共监测各类公共场所样品21555个,合格18257个,合格率达84.7%。针对存在情况,主动与被监测单位联系,帮助分析原因,解决问题。
4、专门设置了学校卫生监督科开展学校卫生监督工作,对学校和托幼机构教室、食堂、宿舍、厕所等教学和生活设施进行了全面的监督检查,力争达标。积极主动开展了学校传染病防控和学生近视、营养不良、超重肥胖、龋齿、贫血等常见病的预防控制。依法规范设置医务室或卫生所。配备了保健教师或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根据诊疗科目,所有设置有医务室或卫生所的学校,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5、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将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管纳入政府工作规划,先后制定了《娄底市城市二次供水管理办法》(娄政办发〔2011〕34号)和《娄底市饮用水水源地保护预警应急处置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等规范性文件。严把了水源水的水质关和城市二次供水卫生管理。加强了水质监测工作,依据城区人口分布情况设置城镇集中式供水管网末梢水的监测点,合理规范布点。多年以来,我市自来水末梢水混浊度、游离余氧、细菌总数及大肠菌群等指标监测合格率达99%以上。根据《湖南省集中式供水单位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指南》的要求,对全市集中式供水单位实施量化分级管理,到目前为止,我市有5家市政自来公司下辖水厂和涟钢自建水厂被省卫生厅评定为A级单位,确保市区饮用水安全,。
6、做好二次供水监督管理工作。对全市二次供水单位进行了全面的清理整顿,督促其建立健全安全用水责任制、二次供水清洗消毒程序和清洗消毒剂使用台账,规范和完善了二次供水单位的供水设施和水质检测设备,并对二次供水单位供水管理人员的进行了卫生知识培训,要求能熟练操作余氯测定,坚持每季度对二次供水单位进行11项指标的水质分析,保证了二次供水安全。
7、保证了学校师生饮水安全。我市专门设立学校卫生监督科对学校饮用水进行卫生监督检查和规范。通过监督检查,各管道直饮水生产单位均取得卫生计生行政部门颁发的卫生许可证;加强了涉水产品的索证管理。同时,加强了出水水质卫生检测,保证水质符合《饮用水净水水质标准》(CJ94)要求。
8、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用人单位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按照《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要求,对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劳动者开展职业健康检查,开展职业健康教育活动。近3年未发生重大职业病危害事故。
三、主要问题和困难
1、卫生计生监督体系能力建设尚存差距。尽管在市委市政府和市卫计委的高度重视下,我市卫生计生监督体系能力建设在这几年取得很大的进步,但是,根据卫生部下发的《卫生部关于卫生监督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卫监督发[2006]223号的规定,我市卫生计生监督机构在人员编制、执法设备、执法车辆、工作经费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不能完全满足卫生计生监督的需要。特别是经开区,由于没有设立专门的卫生计生监督机构,监管体制一直未理顺,监管主体不明确,学校卫生、农村生活饮用水的卫生监管存在监管空白。
2、“五小”公共场所经营规模小,基础设施简陋(特别是消毒设施基本难以到位),卫生条件差,业主和从业人员的卫生法制意识和卫生意识差,即使通过整治基本达标,也很容易出现“反弹”。
3、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的规范管理难度很大。由于目前的经济状况比较差,大部分单位无力承担此项费用。况且我市对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还没有制定相应的规范性管理文件,对推进我市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清洗消毒及卫生学评价工作阻力较大。
四、下一步工作建议
1、市委市政府应该高度重视,按照卫生部下发的《卫生部关于卫生监督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卫监督发[2006]223号的规定,切实解决满足卫生计生监督工作所需的人员编制、经费、执法设备。经开区的监管主体和体制问题,可以参照食药和工商的做法,不留监管空白。
2、对“五小”公共场所单位继续实行多项优惠扶持政策,并由市财政拨付必要的经费,对特别困难的经营户给予一定的补贴,推动“五小”小公共场所单位的硬件改造和消毒工作的落实。
3、继续由政府增加财政投入,采取以奖投的方式,对公共场所经营单位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的清洗消毒开展的较好,并经卫生学检测评价合格的单位,将由政府奖励公共场所经营单位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的清洗、消毒、检测以及卫生学评价50%的费用,以促进此项工作顺利开展,确保创文巩卫工作达标。
责任编辑:刘芬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