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农信社是一个有着异于常人发展轨迹的金融组织,风雨六十年间,农信社的改革与进步历程犹如胶卷一般忠实地影印了中国农村的发展与变化。在中国南方广大的农村地区,随着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陆续撤出乡镇,事实上使得农信社在大多数农村地区成为了农村、农民、农业获得金融支持的主要途径。
独特的发展历程、独特的农村金融地位造就了农信社异于其他商业银行的诸多特点。这其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农信社每个县级法人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哪怕在同一个地级市里,各县、市、区都会有各异的文化特点和经济差异,这些差异甚至可以直观地反映在各地区县级联社的发展水平和管理规模上。同时由于县级法人体小轻便的优势,使得各地区县级联社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灵活地针对自己辖内的独特优势进行资源整合,而这种整合又进一步推动了差异的扩大化。
在湖南地区,四面环山环水的地缘特色造就了湖南人独特的性格和三湘四水特色鲜明的民风,也催生了在中国近代史乃至当代史大放异彩的“湖湘文化”。地缘的保护使得湖湘文化具有非常强的原生性,这种文化的原生性又反过来保护了地区差异性。当“素无畏惧之心,亦有夜郎之大”的湖南人正式登上历史的舞台时,恰逢李中堂感叹的“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支在三湘四水崛起的力量,这群以曾国藩、毛泽东为首的湖湘近现代能人开始承担起了“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的历史使命。
双峰精神是湖湘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富厚日新,耕读天下”的双峰精神本质上是对“经世致用,敢为天下先”的湖湘文化基于双峰地方特色的一种诠释,同样传递着务实和“向前看、向未来看、向世界看”的积极价值观。那么浸润在双峰精神中的双峰农商行又从双峰精神中吸收了怎样的能量呢?答案就是耕、读、天下。
2014年6月初,双峰农商行在娄底市内五个县市区中率先完成改制;2015年9月末,双峰农商行存贷款余额分别占全县金融机构存贷款总量的31.59%和50.83%。到2015年,双峰农商行保持了风险案防工作7年零发案。这些只是双峰农商行展现出来的“富厚”的姿态,而双峰农商行坚持通过务实与学习践行“耕读天下”才是实现“富厚”的真正源动力。
“耕读天下”区区四个字,却是说来容易做来难。
“耕”意味着脚踏实地。对于双峰农商行而言,“耕”指的就是立足县域,深耕辖内,盘活地方经济。无数的事例证明了,像农商行这样前身为信用社具有特殊历史地位的农村中小型金融机构与地方经济保持着密切的共生关系——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脚踏实地践行“耕”字的双峰农商行作为双峰地区支农主力军,至2015年9月末,累计发放涉农贷款22.31亿元,并制订了《扶贫贷款管理办法》,切实可行地为进一步提升区域经济活力注入了新的力量。在“耕”的基础上推出“新”,农村土地抵押贷款、能繁殖母猪抵押贷款、仓储抵押贷款、股权质押贷款,通过多种形式的贷款品种开发,做到“贷款为了人民,为了人民的贷款”。一步步践行了双峰农商行改制之初对地方政府、地方人民许下的“改制不改根,换牌不换心”的郑重承诺。
“读”意味着学习。在双峰地区,《曾国藩家书》无人不知,书中记载曾文正公屡屡提及要家人多看书。事实上这种看书不仅指的是读死书,更深层次的要求是学习新的知识和方法并保持一种学习的态度。双峰农商行在改制进入新纪元后,学习与进步的思想在一次次的培训下已经开始扎根人心了。教育是世界上最有效的投资手段,通过培训与学习养成的不只是职业技能。在一次关于风险防控和管理的培训之后,一位支行行长感言:人必自助之然后天助之,工作如此,生活如此,人生也如此,我们将面对的未来终究是由我们自己创造,我们自己的努力才是决定性的。这种发自肺腑的言语有着异样感染人的魔力,那样的自信与责任感,一如当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双峰先辈们。
“天下”意味着更广阔的视野。通过考察与比较,双峰农商行从山东潍坊引入了新的绩效考核管理系统。这种坚决打破“大锅饭”的思路,既是符合时代发展趋势的改革同时也是对员工未来的一种负责。谁也不知道继续走向市场化的中国银行业会面对怎么样的明天,如果真的让市场来进行淘汰的话,那样的过程会远比现在的自己主动去改变要痛楚得多。
同样,贷款终身包收责任制曾经对于提高员工责任心,有效防范信贷风险有着革命性的的作用。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更多新的问题开始呈现。在新时代下管理责任和包收责任开始出现明显的分化,如何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切实压缩和转换不良贷款?双峰农商行开始尝试着优化贷款责任终身包收制,分别明确包收人责任和管理人责任,而不是像以前一样,一棒子都打在包收人屁股上。
自2013年以来,双峰农商行多次引进上海、北京等地专业培训团队、高校教授或业界泰斗培训讲课,同时也有计划地组织行内业务骨干参与由专业培训机构组织的培训计划。以期站在更高的地方、眺望更远的地平线、发现更大的世界。在2015年8月,双峰农商行成功加入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这还只是双峰农商行走向更广阔世界的开始。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什么样的土壤上浇灌出什么样的花朵。“富厚日新,耕读天下”——这片土地上养育出来的人们值得也一定会拥有更加广阔的世界和更加美好的未来。(编辑/邓向群)
责任编辑:邓向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