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专题集合 > 专题活动

涟源市人社局恭祝全市人民新春快乐!

2016-02-04 18:56 娄底新闻网

下载新娄底APP

一 分享 一
一 评论 一

人社局办公楼 

提高公共就业率,拓宽创业创新平台,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科学改革收入分配……近五年来我们欣喜地看到,涟源市人社保障事业在全面深化改革发展的轨道上稳步前行,宛若寒冬里的一股暖流,激荡湘中大地,温暖着老百姓的心……

“十二五”以来,涟源市围绕“民生为本,人才优先”的工作主线,稳中求进、改革创新,全面加快落实劳动就业、服务平台、社会保障体系以及人才队伍建设步伐,人社保障事业亮点纷呈!

公共就业城乡一体化

就业是民生之本。涟源市坚持把促进就业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形成了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

近年来,全市举办了5次大型免费现场招聘会,提供招聘单位410家次,涉及就业岗位2500多个。针对部分家庭困难民工,采取“免招聘费”、“免体检费”、“免进厂路费”的“三免制”优质服务,为农民工解决了实际困难。积极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为困难家庭排忧解难,零就业家庭实现了动态清零。积极落实就业优惠政策,挖掘和开发公益性岗位,着力解决年龄偏大、技能单一人员就业难问题,特别对独立工矿区就业困难人员,千方百计实施就业援助,共计开发公益性岗位1617个,对1633名独立工矿区困难的下岗职工进行了就业援助。积极开展“项目式”培训,创造性开展“合作式”培训,通过职校直接与企业合作,实现“招工-培训-就业‘一条龙’”,有效转移农村劳动力,提高在职职工素质;开展“订单式”培训,开出用工“订单”,职校按照“订单”内容培训学员,考核合格后进企业上岗;开展“创业式”培训,鼓励、支持和引导下岗失业人员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培训就业人员28398人次,其中创业培训900人。

“十二五”期间,全市实现城镇新增就业2.96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5万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5.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同时为灵活就业的下岗失业人员发放社保补贴885万元,为244人发放小额担保贷款1277.5万元,发放公益性岗位补贴4100万元。

社会保障体系多元化

民生之计,不仅是一餐饭、一份工作、一座房子、一段路……而始终与民生福祉如影相随的是养老,汇聚民生,关乎大局。

全市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项社会保险为核心,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覆盖范围,受益人群日渐增多。尤其是2012年7月启动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以来,实现了全市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成为涟源市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一个里程碑。

齐抓共管拓展覆盖面。市人社局每年年初将扩面征缴指标任务层层分解到股室和个人,把任务完成情况与评先选优挂钩,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机制和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十二五”期间,全市企业职工社会养老保险参保单位达251家,新增参保单位48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养老保险参保单位达344家;医疗生育保险参保单位达 437家,新增参保单位30家,新增参保人数2179人;工伤保险参保单位达375家,新增参保单位59家,新增参保人数29981人;失业保险参保单位达131家,新增参保人数6060人。目前,全市企业职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医保参保人数分别达到3.06万人、5.14万人、1.75万人、6.8万人、5.14万人、61万和10万人,各项基金累计结余2.79亿元。全市城市月人均养老金从2010年的1176元增至1628元。全市农村月人均养老金从2012年启动时的55元增至75元。社会保障卡持卡人数达到53万人,持卡缴费或领取待遇人数达到30万人,社保卡全部应用项目开通超过50%,业务专网覆盖全市所有街道(乡镇)、社区。

注重提高保障能力。全市企业职工社会养老保险共征收基金4.35亿元,共支付基本养老金5.53亿元。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养老保险共征缴基金19831万元,共拨付基本养老金25982万元。工伤保险征缴基金8580万元,支付工伤待遇10370万元。失业保险征缴基金1067万元,支付待遇122万元。医疗生育保险征缴基金26480万元,支付待遇30152万元。其间,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实现了省级统筹,工伤保险实现了娄底市级统筹,极大地增强了保障能力。

大幅提升待遇水平。连续9年做好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调整工作,保证了国家政策落实不打折扣,人民群众共享社会发展成果。医疗生育保险不断降低缴费比例,提高报销比例,职工医疗保险政策内基金支付比例达85%,居民医疗保险政策内基金支付的比例达72%。2012年城镇居民全年累计最高支付限额达8万元。

不断优化服务质量。社保服务充分体现人文关怀,为行动不便者提供上门服务;医疗生育保险定期慰问重病患者,失业保险最大限度惠泽失业人员;同时将24个乡镇卫生院550个退休职工纳入社会化发放范围,月基本养老金约70万元。高度重视工伤预防,工伤待遇实现网上支付,逐步解决老工伤人员的待遇落实问题。

人才队伍建设专业化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人才队伍建设正是如何执行第一生产力的关键因素。

至2012年年底,全市共有党政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及企业经营管理人才2.2万人,比十一五期末的2.06万人增长6.7%,队伍综合素质普遍提高。通过搭建科技平台、建立省专家服务基地、举办培训班、实施“县乡村实用人才工程”,多渠道开发农村人才资源,农村人才队伍不断发展壮大,示范带动作用越来越强。十二五初期,全市多次组织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进行电子政务、技能知识等方面的培训,多次举办水果种植、肉牛养殖、养猪技术等培训班。2011年,湖南省专家服务基地在古塘挂牌,邀请具有高级以上职称的专家深入古塘、伏口、七星街、桥头河、龙塘、石马山等镇对种养大户进行实地指导、现场传授农业技术。

同时,不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吸引和培养职业化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加快实施人才强市战略,职业技能“大培训”工作格局初步形成,劳动者整体素质明显提高。“十二五”期末,全市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17525人,其中高级职称1565人,中级职称7800人;技能型人才总量达到2.44万人,其中高级技师160人,技师1012人,高级工4534人。五年来,全市组织各类技能培训达48837人次。

进一步规范公务员录用和培训、考核制度。近五年,全市共考录公务员138人,培训各类公务员1.2万人。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和人员聘用工作有序开展,共公开招考专技人员228名。积极改进军转干部安置办法,圆满完成军转干部安置任务。稳步推进工资收入分配制度以及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分配改革等。“十二五”期间,全市在职职工平均工资从1837元增至3229元,最低工资水平从的600元增至的1035元,增加435元。

劳动维权工作制度化

群众利益无小事。涟源市认真贯彻落实《社会保险法》、《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法规,加大劳动关系协调力度,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劳动争议仲裁维权,切实维护了劳动者合法权益。

制订出台了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基数调整等配套规范性文件和实施细则,建立和完善了与此相配套的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和手段,广泛宣传法律法规,自2011年以来,共开展各类人社法律政策培训8期,培训单位2200多人次,组织大型宣传活动9次,免费为群众发放宣传资料35000余份,在全市咨设立询点67个,为近7000余名群众进行了法律咨询。共通过报刊、媒体公布新法律政策140次,制作人社专题电视节目7期,大大提高了劳动者自我维权意识。

推进劳动监察制度建设和工作机制创新,2011年以来,先后制订了受理投诉举报、年度定期监察、主办监察员制、执法过错责任追究等工作制度。健全了农民工工资保障金和政务公开制度,建立全市用人单位劳动保障守法诚信评价制度。在全市20个乡镇成立监察中队的基础上,建立了劳动监察两网化工作室,配备了兼职监察员76名,以村为单位划分了劳动监察网格和责任区域。进一步完善了以劳动保障监察执法为主,法院、公安、工会、工商、建设、安监、妇联、共青团等相关部门配合,社会各界监督的劳动监察执法体系。

着力维护劳动者权益,五年来,劳动监察共开展定期书面监察检查5次,大型专项监察检查12次,处理各类违法行为914件,清退劳动者财物抵押金12万余元,追缴各项社会保险470余万元,责令送返童工3人。着力提供免费法律服务,建立劳资纠纷多发、易发企业联系点制度,为劳动者提供免费法律服务,为当事人追回各项待遇金额逾千万元。积极稳妥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工作,基本实现了工资集体协商全覆盖,劳动者的工资福利和社会保障水平有较大提高。

“十二五”期间,全市20个乡、镇(街道)建立了基层劳动关系协调组织,全市劳动合同签订率达98%。共检查各类企业2800余家次,查处违规企业624家次,责令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补签劳动合同6100余份,为劳动者追回被拖欠克扣工资1.7亿元。受理劳动争议案件1330宗,办结1330宗,办结率100%。

回眸“十二五”,涟源人社人无怨无悔;面对即将到来的“十三五”,涟源人社人豪情满怀。他们正信心百倍,以责任、担当和奉献,向党和人民交上一份更加满意的答卷!

责任编辑:吴名为